2024年5月24日至26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分会年会暨“AI时代的翻译与翻译研究:挑战与机遇”学术研讨会在必赢线路检测3003镜湖校区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分会和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翻译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必赢线路检测3003承办,杭州中语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共同协办。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和机构单位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
5月25日上午的会议议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幕式,第二阶段为专家主旨发言。
大会开幕式由我校必赢线路检测3003院长陈科芳教授主持,我校理事会副理事长徐真华教授致欢迎辞,绍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王晶副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分会查明建理事长、以及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分别致辞。
研讨会开幕式
徐真华副理事长代表学校向会议主办方表示衷心感谢,向与会的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他整体介绍了学校的相关情况,明确了学校在办学初衷、发展历程、社会声誉和综合实力等方面的特色与成就。同时,他也强调了AI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与挑战,以及翻译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必赢线路检测3003徐真华教授致欢迎辞
绍兴市社科联王晶副主席首先介绍了绍兴的历史文化,接着重点介绍了我校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多语种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发展情况,并强调了中心在推动传统文化创新表达和国际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她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能进一步推进多语种翻译与国际传播,增强绍兴的国际影响力,并期待与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在未来有更多交流与合作。
绍兴市社科联王晶副主席致辞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分会理事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回顾了翻译研究会的发展历史,及其对翻译学科发展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查明建教授强调,翻译研究要勇于超越现有的研究范式,体现更强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意义意识,从思想性开拓层面上来思考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研究发展空间和所应研究的问题,增强翻译研究的思想性,对人文学科其他领域产生学术影响,充分体现翻译研究的学术价值、思想价值和人文价值。最后,查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人文,更需要加强人文学科研究,以引导、把持高科技发展的方向,赋予人工智能以人文的维度,以人文之火、以思想之光,照亮人类的未来。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分会理事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教授致辞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教授表示,有翻译界“两会”之称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分会和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翻译文化研究会年会在越秀召开,可以视作一次反思历史、回归文化、接续文脉和承担使命之旅的重要盛会。他指出,面对新技术的挑战,特别是AI技术的发展,翻译人必须保持初心。许钧教授还提出了三个关键点:一是坚持前瞻、求真;二是坚持开放精神,促进文化交流互鉴;三是坚持创造精神,发挥翻译者的主体性。他强调,尽管机器的能力不断增强,但翻译工作者应回归翻译精神,坚持对话和交流。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教授致辞
开幕式的最后环节为“产教融合实验中心共建揭牌仪式”。我校常务副校长魏小琳教授与上海文策翻译有限公司华东区总监旷浩敏先生、我校副校长陈文涛教授与上海一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大区总监张瑞女士,一起为中心揭牌并合影留念。
魏小琳常务副校长和旷浩敏总监为实验中心揭牌
陈文涛副校长和张瑞总监为实验中心揭牌
开幕式之后进入主旨发言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教授、中山大学王东风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胡安江教授、南京大学刘云虹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孙会军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耿强教授分别围绕大会主题作了精彩发言。六位专家的发言分别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柴明颎教授、重庆文理学院祝朝伟教授、河南师范大学赵文静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蓝红军教授、复旦大学王建开教授和北京语言大学吕世生教授主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教授围绕“翻译与思想的传播”这一主题,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思想文化的沟通。他认为,译介作为语际传播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理念、跨地域、跨年代(时空)的复杂传播过程,思想文化的译介是在不同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这些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现。通过翻译史实,他分析了思想翻译传播中的多个要素,包括思想要素、时空要素、接受环境要素、接受者/译者要素以及解读要素等。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山大学王东风教授的主旨发言题为“梁宗岱的诗学观与他的四语诗歌翻译”。他通过对瓦雷里与梁宗岱诗学观的比较,深入探讨梁先生在诗歌翻译领域的卓越贡献和独特方法。他以“四语诗歌翻译”为例,分析了梁先生在法-汉、英-汉、德-汉、汉-法四种语对的诗歌翻译。他认为,梁先生不仅在部分法汉诗歌翻译中达到了“格律等值”的高度,而且在一些德汉诗歌翻译中实现了节拍对应,英汉诗歌翻译中实现了“以顿代步”,充分展现了对形式对应的重视。
中山大学王东风教授作主旨发言
四川外国语大学胡安江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话语实践与理论建构”。他提出:作为新兴交叉学科,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话语实践、理论建构和人才培养,需要学界和业界以更高远的战略眼光、更宽广的全球视野、更包容的文化心态、更自觉的国家意识、更强烈的现实关怀、更敏锐的创新意识,摈弃成见、精诚合作、交互融通、多元参与、协同共治,以“媒介”“市场”“技术”“受众”“效能”为重要切口、着力破解翻译出版、媒介融合、技术赋能、市场运营、海外本土化传播、翻译传播效能、翻译传播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的谜题,共同推进“国际传播学”学科体系建设。
四川外国语大学胡安江教授作主旨发言
南京大学刘云虹教授的主旨发言以“文学翻译生成中译者的主体化”为题,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作用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她强调,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但它并非自然形成,译者首先要有其主体化过程,只有在明确的主体意识下,确立伦理立场,展开创造行动,译者主体性才可能是一种现实存在。从文学翻译的生成角度,就译者主体化问题进行思考,探讨译者主体化得以实现的关键要素,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拓展对文学翻译生成过程中译者作用的理解。
南京大学刘云虹教授作主旨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孙会军教授作了题为“敦煌艺术英语译写百年回顾与瞻望”的主旨发言,在她看来,敦煌艺术——洞窟艺术、彩塑艺术以及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木版画、绢画等艺术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形象美轮美奂,展示了中国艺术的魅力和自信。中国文化“走出去”,敦煌艺术英语翻译是题中应有之义。孙教授在发言过程中梳理了1912年以来敦煌艺术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书写,探讨了相关文献中敦煌艺术核心概念的翻译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孙会军教授作主旨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耿强教授的主旨报告,围绕“中国翻译话语数据库建设:内涵与功能”的主题,介绍包含语料库、术语库和文献库三个主要模块的中国翻译话语数据库。他指出,该数据库不仅能够支持翻译话语的语料分析和术语提取,还能助力文献检索等多项研究工作。他表示,这一平台的建立将为中国翻译话语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并结合数字人文工具,全面考察中国翻译话语的历史演变。
上海外国语大学耿强教授作主旨发言
本次研讨会在诸位领导和与会专家激情洋溢的开幕致辞中拉开帷幕,六位权威专家精彩纷呈的主旨发言更是让与会者受益匪浅。专家们围绕大会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而具有启发性的探讨,不仅为国内翻译专业人士提供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平台,而且对推进翻译学科研究和实践进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让我们继续期待研讨会后续的精彩报告与交流!
文/必赢线路检测3003 殷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