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藤书屋讲解词(精炼版)
大家好!欢迎参观青藤书屋。
青藤书屋,位于绍兴市区前观巷大乘弄内,是我国明代著名书画家、艺术家徐渭的出生地和读书处,也是国内公认的青藤画派的发源地。它三面与民居相连,面积不足两亩,由庭园、天池、前室、后室组成,环境清幽,布局雅致,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明代民居。幼时徐渭曾在此读书习文,让他对青藤书屋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徐渭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和艺术家,被称作明代三大才子之一。他更是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复合型人才,在多个领域都堪称大家。但他的一生却命运坎坷,科举屡次不中,八次落地,唯有一次被破格录取的秀才,家庭生活也并不美满,父母亲早早不在身边,由养母抚养长大。早年徐渭曾投笔从戎,参加抗倭战争,报国为民。后因故下狱,被友人营救后方得出狱,以后便纵情于山水,游遍大江南北,以教书、当师爷和卖诗文字画为生,晚景十分凄凉。一生不得志的徐渭,七十三岁时在贫病交迫中死去。
青藤书屋,原名榴花书屋,为徐渭的父亲所取名,因为石榴在当时象征着多子多福。但徐渭却爱慕青藤,在10岁时亲手种植了一株青藤。时光流逝,书屋也慢慢移名为“青藤书屋”。
前方您看到的“天汉分源”四个大字是徐渭的手迹。他认为天池水是银河流落下来的一股源泉,因此写下了这几个字。月门边上,这棵学名女贞的冬青树,已有240多年树龄了,它见证着书屋的数易其主,沧桑变迁。藤后“漱藤阿”三字为文人董易所书。而所谓的天池,其实也就是一口石砌小池,但徐渭称其为“此池通泉,深不可测,水旱不涸,若有神异”,因此取名“天池”,并以此为号。
青藤书屋的主体建筑是这间坐北朝南的小平屋,屋中有一墙之隔,将其分为前室、后室。正上方,您看到的是明代书画家陈洪绶手书的“青藤书屋”匾,下面是徐渭的自画像,像边有一副对联:几间东倒西琐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上联讲的是徐渭晚年生活的清苦,下联则是对自身艺术的写照。在朝南的窗户上,您还可以看“一尘不到”匾,为徐渭手迹,两边是他所撰的对联: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画孕江山。告诉世人不必以门庭的大小来区别等级和名分,应知小小的书屋却包孕着整个天下。
参观完前室,我们继续往后室参观,后室现辟为书房,展现了明代文人写字作画时的场景。徐渭可以说是一个文武全才式的人物,他生平颇懂兵法,对军事也素有爱好。倭寇的侵扰直接威胁到自己的家乡,激起他报国的热情,他积极投入到抗倭战争中去。因此在窗边也布置了蒙古刀和蒙古剑,匹配他军事家的身份。
徐渭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后人对他的书画评价最高。中间的这幅《墨葡萄图》,可以说是他作品中的精品。以水墨浓淡来表现葡萄枝叶的阴阳反正,枝叶、果实润泽透明,极富生机。画左上题诗一首: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更是点明了作者怀才不遇的题旨。
徐渭看法为:艺术创作不要一味盲从,而要有“己意”,又认为“天成者非成乎天也,出乎己而不由乎人也”,也就是说虽然要有天赋,但也需要后天的努力。
晚年的徐渭生活凄凉,靠卖诗文字画为生;但他又生性高洁孤傲,不愿将作品卖于那些以权贵压人之流。贫穷之人,拿一段莲藕,也能换回他的一幅大作,像这幅就是徐渭晚年时的作品。
徐渭对画的要求是“苍洁旷回”,是高古、生动,反对毫无道理的横涂乱抹。他的画有山水、人物、花卉等等,但以花卉最多,也最为突出。而且多以水墨画来画,很少着色,有时甚至采用把水墨倾倒在纸上,再根据情况加以勾染的泼墨画法。
徐渭死后,葬在绍兴城西南木栅桥姜婆山,徐渭墓如今也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徐渭20岁时入赘潘家,25岁夫人潘氏因病去世,故居易主,此后他对青藤书屋念念不忘,后来更画有《青藤书屋图》来纪念这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