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故里
绍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名士之乡,文物之邦。从越王勾践建城、范蠡筑城开始,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至今城址未变。绍兴市经过市政府多年的整修,现在已经形成了八大历史街区。而书圣故里是其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历史街区。它在2015年时被选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总占地面积0.8平方公里,核心区域0.45平方公里。这里不仅有书圣王羲之的故宅,还有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故居,同时也是儒学家刘宗周、思想家黄宗羲的讲学求学圣地。
古时的绍兴曾被誉为东方威尼斯。境内水道纵横,有水乡之誉。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美名桥乡。据1993年统计,绍兴共有石桥10610座,也被美誉为万桥市。在绍兴书圣故里不足三百米的蕺山主街上就有四座石桥。从南到北,首先看到的是探花桥,相传是绍兴府余姚县谢丕在明正德年间得中探花时所建立。站在探花桥上,放眼望去,清一色的白墙黑瓦错落有致,古式台门、里弄小巷、石桥流水与传统民居自然融合,让景区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气息。
相传,因王羲之帮老婆婆题扇大卖而得题扇桥名。现在的这座桥是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建的,是一座单孔石拱桥。王羲之帮老婆婆题扇大卖后,老婆婆却经常在桥头等候让他题字,王羲之从远处见到时,连忙溜到一条小弄堂里躲着,等到老婆婆走了才回家。所以后人便称这条小弄堂为“躲婆弄”。站在题扇桥上,可以看到另两座古桥:首先看到的这座是蕺坊桥,建在蕺山山脚下,连接河两边的手工作坊而得名。绍兴方言“蕺”和“七”谐音,所以排进了“十桥”童谣。远处的那座是咸宁桥,是一座以年号命名的石桥,咸宁是西晋的年号。景区与古居住区融合在一起,漫步其中既可以感受悠闲的慢生活,又可以体验最纯粹的市井生活。
蕺山书院前身为相韩旧塾。南宋乾道年间,山阴学者韩度及其孙韩性在蕺山讲学,创蕺山相韩旧塾,元代大画家王冕曾在此蒙学。后为明代著名儒学大师刘宗周讲学授徒之地,曾在此地前后招生200余人,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被学生尊称为蕺山先生,这里也被称为蕺山书院,同时也是蕺山学派的发祥地。在蕺山学派的弟子中,以黄宗羲和陈确最有影响。清末时,书院改为山阴县学堂,徐锡麟曾执教于此。范文澜、陈建功、徐钦文等人先后在此就读。
文笔塔位于蕺山山顶,原名“王家塔”,建于清初,1937年因侵华日军建碉堡而被毁,现在这座是2003年底在“王家塔”原址重建的风水塔。它是蕺山的标志性建筑,与府山飞翼楼、塔山应天塔形成“三塔鼎立”之势,构成绍兴古城高处的美丽画面。
戒珠讲寺位于西街72号,原为“书圣”王羲之的故宅。王羲之为什么舍宅为寺呢?相传,有天他在家赏玩一颗明珠时,一位僧人前来拜访。王羲之随手将珠子放在案桌上招待客人。这时,又有一位朋友来访,他便请僧人在此稍候。回来时却发现珠子不见了,于是怀疑是僧人拿走了。虽不便明说,但面露鄙夷之色。僧人深感委屈,却有口难辩,最终悬梁自尽。数日后,王羲之家的大白鹅也死了,刨开一看,原来是鹅误吞了珠子,他心中十分悔恨,从此戒掉玩珠的爱好。为了提醒自己不要随便怀疑别人,他舍宅为寺以纪念这位僧人。从唐代开始被定名“戒珠寺”,沿用至今。
王羲之故宅右前方有一口水池,便是墨池,位于蕺山街和西街交界处。相传,王羲之勤练书法,在水池里经常洗笔洗砚,池水尽墨,终于练成了妍美流畅的新体。墨池经1983年修复,基本恢复了原貌。
王羲之陈列馆位于斜桥弄8号,主要陈列王羲之与王献之“二王”的名作和历代受“二王”作品影响的书法名家作品。陈列馆内设王羲之书法名作展厅,王羲之生平事迹展厅、历代法帖名作展厅。